top of page

很黃很有力!型格耳機Nothing Ear(a) 開箱 4.26買仲送智能手錶﹖

已更新:4月25日

科技新晉品牌Nothing以耳機打響名堂,日前在東京發表兩款全新無線耳機Nothing Ear和 Nothing Ear (a),繼續大玩透明型格設計。今次本網在Nothing Ear (a) 開售前率先取得實物,以下同大家開箱評測!

白色盒子包裝,盒面印有耳機外觀


盒底設紅色封條,一撕就不能還原,唔想爛盒要小心撕了!


產品內容包括:耳機 x 1、 Type-C 充電線 x 1 、說明書 x 1、 白色耳塞 x 4


科幻外型 追加黃色

先睇外型,Ear (a) 延續Nothing標誌性的透明設計,充電盒改為長扁形,打開外蓋可見耳機一雙,入耳部分為白色,耳柄部分則是白色加透明,同時表面印有「NOTHING ear(a)」字樣,單是外觀已未來感十足!另外除了受測的白色,它還有黑色,而且仲有黃色,屬同牌子首款非黑白色產品,戴上耳更加鮮艷搶眼!

無論耳機或充電盒也加入透明元素,科幻感十足


左右耳機的耳柄分別印有綠點及紅點,藉此分辨左右,唔怕戴錯


除了黑白,還有全新檸檬黃色,好Fresh呀!


配對容易 降噪優良

一如過往,打充電盒再按盒內的白色配對鍵,就能經藍牙連接耳機,簡單點也可經專用App《Nothing X》的介面連接。程式除可看到耳機的剩餘電量,還可調節均衡器、控制降噪及增強低音,其中均衡器有平衡、低音增強、高音增強、語音及自訂5個選項,而降噪則有主動降噪及通透選擇,用戶可按需要實時切換。


提到降噪,此耳機的智慧主動降噪(Smart ANC)演算法會檢查耳道密封情況,並相應地調節降噪效果來阻隔噪音。自動調適主動降噪(Adaptive ANC)則會檢測環境中的噪音,自動應用高、中、低三種降噪水平。官方指它的降噪水平達45dB,幾乎是 Ear (2) 的兩倍,此外偵測頻寬高達5000 Hz,能檢測和減少更多環境雜音。


經《Nothing X》程式就能快速配對


無論高音低音或降噪水平都可以自由調教,操作人性化


用家可以跟隨個人使用習慣,調教均衡器來改變音色


如同Nothing ear (2)般採用捏合的控制方式,比觸控更方便直覺



音色分明 低音有力

耳機最重要當然是音色,Ear (a) 的新驅動單元提供2.5倍的瞬態功率,獲得Hi-Res Audio認證,通過藍牙串流高達990 kbps 24 bit/96 kHz 的高解析度音訊,並支持AAC、SBC及LDAC編碼。小編用耳機試聽GloRilla & Megan Thee Stallion的Wanna Be》,人聲與音樂聲層次分明,沒有「乸埋一舊」的問題;而多得雙腔體設計,低音亦見沉厚有力,開啟主動降噪模式也有進入密室般的感覺,降噪效果貼近AirPods 2 Pro。


Wanna Be》有大量Rapping,耳機分析力不俗,人聲與樂器聲層次分別


電量又如何?

Ear (a) 充電盒內置500mAh電池,每個耳機內置46mAh 電池,充滿電後最⻑可提供42.5小時的音樂播放時間,比一般的無線耳機約莫30小時左右電量要長氣得多!另外快充技術下,10 分鐘可充出10小時的播放時間( 連充電盒和關閉主動降噪),效率相當高。


支援快充,充10分鐘就可聽10個鐘


評價:質素達千元以上耳機水平

總括來說,Nothing Ear (a) 有著家族成員的前衞設計及長電量特色,並支援雙重連線及IP54防汗防塵等進階功能。音色方面除非閣下是「金耳朵」,或是用來鈴聲天碟的話,否則此耳機用來聽歌或打機絕對收貨。最重要是千元有找,質素卻達千元以上耳機水平,實在無可挑剔。若硬要挑骨頭,就是透明外殼感覺容易弄花,買後要小心愛錫了!


同場加映:Nothing Ear

同期仲有定位較高的Nothing Ear,延續經典透明設計,配備11mm定製動態驅動單元,還改進了Ear (2) 的雙腔體設計,增加了兩個額外的通風孔,以改善氣流,從而獲得更清晰音質。支持LHDC 5.0和LDAC編碼,降噪水平同達45dB,充滿電後最⻑可達40.5小時(連充電盒和關閉主動降噪),或不間斷播放8.5小時。



限時活動送智能錶

Nothing Ear (a) 和Ear將於4月26日晚上7時正於香港精品百貨連卡佛 Lane Crawford、1O1O、csl、豐澤Fortress及各大零售商發售,建議零售價分別HK$799及HK$1199。


假如於4月26日 (晚上七時正) 限時活動當天於以下地址購買以上其中一款耳機,更即獲贈CMF by Nothing Watch Pro 乙隻 (顏色隨機) (價值HK$549),變相低至250蚊就有新耳機玩!惟留意每個地點限送50隻錶,想拎錶要早啲去排隊了!













Kommentare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