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實測HUAWEI Mate 60 Pro 一部異常怪異的話題手機

已更新:2023年9月7日


▲今次取得HUAWEI Mate 60 Pro水貨真機作測試,一揭其神秘面紗


講到最近手機風頭躉,一定是HUAWEI Mate 60 Pro,唔單止在Gadget界刮起話題,連政治、經濟新聞都有講,甚至引發HUAWEI「絕地反擊」之論。本網日前就取得國行水貨,測試過後只能用一個「怪」字來形容,但「怪」又不代表不好,即睇以下分析!


屏幕達電競級數

顧名思義,Mate 60 Pro即是Mate 50系列的後繼版本,三圍163.65x79x8.1mm,比Mate 50 Pro更窄更薄,理論上提升了手感,只不過機背的圓形鏡頭頗為凸出,貼手度始終爭啲!機面是一塊6.82吋OLED屏幕,支援1-120 Hz LTPO自適應刷新率及300Hz觸控採樣率,另對應10.7億色及P3廣色域,屏幕規格達到電競機水平,可放心用來打機。


▲6.82吋屏幕配上第二代崑崙玻璃,水貨版可加裝Google Services


提供高階攝影模式

機背方面,廠方指顏色靈感來自大地色,水貨有齊雅川青、白沙銀、南糯紫、雅丹黑四色。今次受測的是白沙銀,機背上下分別用上陶瓷及磨砂物料,效果特別。再看相機,由5,000萬像素超光變鏡頭、1,200萬像素超廣角鏡頭及4,800萬像素超微距長焦鏡頭組成,支持3.5倍光學及100倍數碼變焦,並提供4K高清錄影、超級夜景、大光圈虛化、雙景錄影等進階拍攝技術。


▲機背用上兩種物料,呈現與別不同的外形及質感


▲環狀圓形鏡頭,內藏5,000萬像素超光變鏡頭、1,200萬像素超廣角鏡頭及4,800萬像素超微距長焦鏡頭


▲超廣角實拍,沒有畸變,還原實景應有的臨場感


▲支援多種高階拍攝模式


▲最高支援100倍數碼變焦,左上角更有小視窗方便對焦;不過使用時影像晃動頗為利害,手持難拍出清晰相片


全自主知識產權

講完Spec,此機最惹人關心是性能及網速。先看前者,採用的是Kirin 9000s晶片,根據半導體行業觀察機構TechInsights報告,此晶片是中芯國際以7nm製程打造,也是HUAWEI自2019年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管制清單之後,首部中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手機,象徵意義可謂相當大,又難怪內地網民如此吹捧!


奇怪點一: GPU跑出「0分」

以《AnTuTu》測試,程式順利認出晶片型號,只是每當進行GPU測試時,程式往往會慢下來,最奇怪的是測試結果「GPU」一欄顯示為0分,可謂前所未見,究竟這是程式兼容問題,還是手機問題就不得而知了。最後《AnTuTu》跑出601,344分,跟2020年發布的Qualcomm Snapdragon 888晶片相若,可見性能約為3年前手機水平。


▲《AnTuTu》認出CPU型號為Kirin 9000s,內建12GB RAM


▲跑分約60萬分,性能屬三年前手機水平,留意GPU一欄顯示為0分,十分奇怪


奇怪點二: 網絡標誌被消失

再看網速,官方特意抽走了規格表內的網絡制式資料,此舉實在十分吊詭,究竟它是否如外界所說行到5G網絡呢﹖插入3HK及CMHK的5G SIM卡測試,它都能順利認到本地網絡,只是無論插哪一張卡,屏幕右上角也不會顯示網絡連線標誌,即不讓你知目前是行4G還是5G,這情況又是另一個「怪」。隨後用《Speedtest》在先達門口測試網速,發現它錄得279Mbps下載及103Mbps上載速度,明顯比4G網絡快許多兼達到5G網絡水平,所以它的確是一部5G手機,只是官方因種種原因不便明示罷了!

▲手機可插底面兩張nanoSIM卡


▲插入本地SIM卡,右上角沒有網絡連線標誌,讓人不知是行緊4G還是5G


▲在先達門口以《Speedtest》測試,下載速度為279Mbps,達到5G網絡水平


奇怪點三: 發佈前已經開賣

最後再說另一種「怪」,就是銷售手法。HUAWEI Mate 60 Pro是廠方以所謂「先鋒計劃」推出,即未曾發布便已經線上線下同步開售。水貨商也明言,這發佈形式以手機來說可謂絕無僅有,更遑論是旗艦型號呢!(理應打鑼打鼓發表的嘛!)

▲HUAWEI Mate 60 Pro未發佈已經開售,打破了業界銷售常規


售價方面,內地512GB官價以6,999人民幣起跳,水貨賣HK$9,180至HK$9,380,雖然炒高不少,但水貨商指甫發售已被瘋搶,他謂:「HUAWEI真係有好大班Fans,就算那時HUAWEI Mate X3炒到兩萬元兼只行4G,好多人一樣照買。而且呢部Mate 60 Pro裝到Google,又行到5G,自然引到更多人購買啦!」

▲水貨配件包括透明保護殻、USB充電線及兩腳火牛


▲連衞星電話都打到,緊急時可用來求救,可惜香港沒有相關服務



查詢:三禾電氣 (2374 0618)



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